小記者魔鬼培訓

   下午,為了預演明日的採訪課程,我先將暑假到別的學校兼差上課的”小記者採訪營”的ppt挪來借用,硬是把三小時的課程,擠成十分鐘說完,看孩子們點頭如搗蒜,也不知是真懂,還是覺得真敢(真趕)。然後,我將我擬定好的題目秀給孩子們看,請他們任選一題,看大夥都興致勃勃的舉手搶著要提問,孩子們都很新奇,也很願意配合,讚!!

 

   接著,就是令孩子們興奮,令老師緊張的訪談囉!所幸,有謝老師來幫忙打點許多繁雜的瑣事,還有芯伃媽媽來幫忙督導孩子並幫忙照相,讓老師能專心的操控電腦、勤記筆記。孩子們也在經歷了一兩個同學的示範後,漸漸能提高膽量、放大音量來進行這也許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有目的性的對談了。

 

黃榮森校長訪談紀錄

 

日期:

 

地點:靜修國小靜思軒書法教室

 

人物:

 

訪談紀錄:林香廷

 

 

 

「畫」說榮森校長

 

   個子不高,瘦瘦的身材,總是留著一個小平頭,黃黃的皮膚,眼睛大大長長,眉毛上有一顆痣,掛著一副金邊的橢圓框眼鏡,說話時中氣十足但語氣和緩,思緒緊密能切中要點,因此行事果決。

 

   總是穿著靜修制服或白襯衫配上紅色的背心,習慣將鑰匙及遙控器掛在長褲的口袋邊,好趕往下一個預定的會議,習慣在襯衫口袋裡放著一本小小的紀事簿和一隻可伸縮的筆,好隨時記錄每日行程…,從小地方處處可見他是個嚴謹有條理的人。

 

   喜歡拈花惹草,用陶缽、用漂流木、用石頭,在校長室的外面中廊養植了許多盆栽;喜歡詩詞雅句,喜歡即興創作,在破舊的時鐘上、斑駁的牆面、造型獨特的木板上,都可見到他的行書作品,在生活中,他離不開藝術,藝術也離不開他。

 

   他與靜修的邂逅是一段美麗的巧遇,是一份幸福的緣份,更是一篇優美的樂章。他於64年進入靜修國小就讀,經多位師長的諄諄教誨,身教言教的啟迪,從小就立志以人師為職志。台中師專畢業後,即如願回母校服務,歷經實習教師、級任、組長、主任等職務,後出任彰化縣南州國小校長一任後,於2012年重回靜修國小的懷抱,是的,他就是靜修國小現任校長~~黃榮森校長。  

 

坎坷失依的童年

 

他的家庭世代務農,在家排行老么,上有四個兄姐,因家境困苦,出生半年內,原本計畫送人領養,結果都因太愛哭而被送回,總共被退貨三次。三歲時父親因意外而早逝,母親含辛茹苦獨力撫養,因而很早就立定志向要成為老師,方能自立自強。

 

從小勤奮向學,順利考上師專後,才發現自己除了讀書考試,沒有其他的專長及興趣,但是,學習舞蹈或音樂都得有天份、有學習的最佳時機點、更得要有經濟上的資助,這三項他都沒有,那他到底有什麼呢?這個問題讓他很困惑。後來,他發現自己的硬筆字寫得不錯,根據他的判斷,學習書法應該是最便宜省錢的才藝,又根據統計,歷史上的書法家都很長壽,因為動筆思考,不僅不會老人癡呆,還因為年紀愈大抖動的雙手使得字體更有風味。因此在師專階段,他選擇了可以終生學習,而且入門門檻較低的書法社團,沒想到,一頭栽入書法大海,卻從此愉快優游。

 

墨汁當水的勤奮

 

   進入師專的書法社,雖然社團有指導教師,但還是學長亦即當時書法社的社長~~劉志欣對他的影響較大。師專生活十分軍事化,晨掃夜讀都有固定的作息,連寒暑假也有許多規定。寒暑假,他跟著劉志欣學長留校日日勤練書法,學長還會帶著他一起去向有名的書法家請教,也四處去參加作品展觀摩大師的作品。求學若渴的一群人,經常捧著作品恭敬的等候大師給予個別的指點批改,不敢奢望大師的讚美,只需有一點小小的提點,都是力求精進者的甘霖啊!

 

   寫書法不會受天氣狀況的影響,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有筆墨紙硯就可以寫。假日時,總要捨棄與同學們的歡笑嬉鬧、郊外踏青的熱情邀約卻不曾後悔。有一回,颱風夜,由於太過專心臨帖,竟錯過了回宿舍的時間,外頭的風雨狂響猶如進行曲般激烈,低窪的社團教室四週圍早被雨水攻佔,這下連回家的路都錯過了。他心一橫,那就留下徹夜寫書法吧!就著桌子寫字,一筆一畫呼應著外頭的狂風暴雨,寫到忘我,倦了,躺在桌上就睡了,或許是過度疲累,或許是風強雨驟,口乾舌燥的他,黑暗中雙手摸向放著水壺的角落,矇矓中拿起水來就灌,只覺今日的水為何如此黏膩,不想深究,不喝也罷。第二日起床梳洗時,才發覺自己有著一個”黑”盆大口,原來昨晚是錯把墨汁當作開水喝下肚了。

 

得獎肯定是推力

 

   師專二年級開始學習書法,三年級開始參加比賽,四年級即榮獲台中市師專組第二名,當全校升旗時親手將獎盃呈給學校時,深刻體會到那厚實榮譽感的重量,這重量驅使他渴望自我突破與成長。

 

   民國76年參加全國性的書法比賽,這是一段很特別的比賽經驗。比賽前,他到父親的墳前上香,將這份代表出賽的榮譽告訴父親,也希望父親保佑他能勇奪前三名的好成績。人才濟濟的師專院校組比賽,雖然他自己對於現場寫作的作品還算感到滿意,但成績出來後名列第四名。一個小時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大會第二次公告,第一名的選手因故被取消資格,第四名的他真的晉級為第三名了。

 

   民國86年,代表彰化縣參加台灣區語文競賽,勇奪小校組第三名,原本預計十年磨一劍,民國96年一定要帶回更好的成績,後因為那時已考上校長,到南州國小服務了,參加書法比賽的心力就被推廣書法教育取代了。

 

歷代名師為典範

 

   年紀漸長,他愈領悟到「老師」就像是「鞋子」一樣,會因為年紀、場合、腳型不同去選擇不同款式功能的鞋子來穿著。在學習書法的歷程中,歷代的書法名家各有擅長,後輩能樣樣精通者,實屬少數,必須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名家來學習。而學習的階段,早期描紅、臨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缺一不可,在重視筆劃、結構、運筆、行氣外,更希望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線。他說,宋朝的米芾與明末清初的王鐸,是他學習行草的典範。

 

   據說當官的米芾非常賢能,但因米芾生性放蕩不羈,不願遵守潛規則,不按慣例辦事,又因他得理不饒人公然批評官場的一些敗壞作風,所以米芾的每一個官職都做不久。米芾喜歡整潔,工作的地方放置清水以便經常洗臉,從不在別人曾使用的浴盆洗澡或穿上別人穿過的衣服。米芾把書法和繪書揉合成一門藝術,筆下的文字和水墨畫都是充滿生命的傑作。而且他對於硯素有研究,有幸得到一寶硯即抱著他睡覺三夜弄髒了衣服卻又無所謂,因其衣著行為以及迷戀書畫珍石的態度皆被當世視為癲狂,故又有「米顛」之稱。而幼時家境貧寒,「不能一日兩粥」的王鐸,博學好古,能作詩、寫文章,兼能繪畫,學米芾幾可亂真,王鐸以懷素為師,懷素的性情疏放豪宕,不拘細行,頗好嗜酒,每當酒酣興發,一遇到寺壁里牆、衣裳器皿,無所不書,故唐朝人稱為「醉僧」。懷素的草書如驟雨旋風,字字飛動,宛若有神。運筆如遊絲裊空,圓轉自如,雖野逸而法度具在,晚年則趨於平淡。王鐸師承幾位大師,並開創一代書風,故有「自唐懷素後第一人」,甚至有「神筆王鐸」之譽。

 

   懷素的圓轉、米芾的顛狂、王鐸的好學,這些特質確實都刻印在榮森校長的身上,沉浸在書法領域中三十餘年,其文人雅士的儒家風格更為鮮明。而由榮森校長他帶領的靜修大家庭,不但在環境或軟硬體上都深具文化氣息,以文會友的領導模式也讓同仁們能馳騁在各自的領域,這樣的胸襟與個性是學習書藝對他的影響吧!

 

創作歷程全都錄

 

   榮森校長是我們訪談的第一個大師,學生們很好奇想了解一個作品的創作過程。榮森校長他很仔細的為我們解說,完成一個正式的作品要歷經的困難有以下幾項:

 

1.題材:多自古代詩詞經文、現代詩歌中,摘錄喜歡的嘉言美句,或是有感於時事,來當作書寫的題材。

 

2.格式:依作品大小的尺寸約略分成以下五類:

 

直幅類:中堂、條幅、對聯、屏條、小立軸…。

 

橫幅類:長卷、橫披、榜書(匾額)。

 

小幅類:斗方、冊頁、題簽、信札 。

 

扇面類:扇面、摺扇、紈扇 。

 

器物類:筆筒、花瓶。

 

3.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4.打稿:在正式下筆前,通常會先構思正文的佈局方式。

 

5.正文:正式書寫的內容。

 

6.落款:落款分成上款或下款、單行款或雙行款,是指在作品上註明贈與對象、作品內容出處、歲時、地點、作者姓名、或詞意解釋、心得感觸…等,注意「文古款今」、「文正款活」的原則,整體而言,使用行書、行草落款或與主文字體一致,較被普遍性使用。

 

7.鈐印:書法用印對作品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使作品增色不少,因為它打破了白紙黑字的沉寂狀況,提供了補白點綴、校正佈局空間的書法藝術之美外,也具有識別真偽的功能。用印則分姓名章、引首章、壓腳章、腰章等四種。

 

8.裱褙:當一件書法作品完成時,須進行裝裱的動作才能便於欣賞與收藏。剛書寫完成尚未裝裱的原作稱為「畫心」,此時畫心必然處於不平整的狀態,因此利用排刷沾溼漿糊將畫心充分浸溼抹平於木板上,使其平整,然後配上一層厚度適當的宣紙作為畫心的托紙,稱為「溼托」,待乾後整片撕下,便完成初步工作,接下來還要經過裁切、鑲邊、覆背和裝軸裝框等等步驟才算大功告成。書畫作品裱褙的款式可分為: 豎式適合在高大的建築物中張掛陳列。橫式作品大多字型較小,字數較多,適合在桌上展開作近距離、移步換景式的欣賞。

 

   榮森校長他說:要完成一幅作品不難,困難的是作者對品質的滿意與否?墨的深淺變化、計黑說白的空間感、落款的字體行氣,鈐印的款式位置,要能面面俱到,才能屬佳作。通常一幅他認為值得錶褙收藏的作品,均需要反覆寫了無數次,他最高的紀錄是總共寫了廿幾次才滿意。

 

 

磺溪九怪的成立

 

   磺溪九怪的「磺溪」是彰化的舊稱,「九怪」本意則是模仿揚州八怪,當時頂尖的書藝家群聚揚州而自成一家的特異風格。九怪召集人趙宗宋率性灑脫,興致一來,桌上擺著一壺烈酒赤足創作,三分醉意中靈感益發澎湃;九怪中亦為靜修國小退休之許進發教師,擅長工筆畫外,結合無師自通的草書,創造了「畫中有字,字中有畫」的獨特風格;而劉志欣老師也就是他的師專書法社社長,仍服務於南投縣初鄉國小,除了鑽研書法外,也精通篆刻的藝術。而九怪台語諧音為「搞怪。酒怪」,其實強調的並非他們的特異獨行,而是他們對於書藝創作的真性情,也以「磺溪九怪」勉勵彼此能走出一條屬於台灣的彰化書藝新風格。  

 

   「磺溪九怪」此社團成立於2010年,成員均為書法名家,皆有獨特之個人風格,而不流俗套。初期有鄭惠宇、趙宗宋、莊連棚、莊宏亮、劉家華、劉志欣、黃榮森、張倍源等8位。後加入者如:許進發、陳岸與廖明亮等,亦是彰化書法界聞人。

 

   磺溪九怪的成員多在教育界或公部門服務,希望能藉由彼此交流觀摩提升自我的書藝能力,故每年定期舉辦展覽活動,自成立至今,已舉辦過十餘場次的會員聯展。並結合社區曾在員林鎮公所、員林高中文學步道進行環境藝術化的推廣,也曾在大村鄉公所、清水巖、北斗奠安宮參與現場揮毫的公益活動。

 

   磺溪九怪對於集結成社的想法很單純,透過書法藝術,來磨練真功夫,為21世紀的書藝找到時代的價值,而社會上需要他們以書意貢獻己力的地方,就會有他們奮鬥努力的足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香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