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說明:

很多人都以為做網博很簡單,我也一直認為有機會去與人聊聊天甚至了解別人在某個領域專精的心路歷程很有趣,現在,我卻只要想到做訪談記錄就會有點怕怕的。之前,好像覺得有趣的、好玩的,很容易就一股腦耳的投入,或許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吧,現在,這支禿筆再也沒有像當時年紀輕時(其實就只是兩三年前)那麼放的開,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了!這也是這次網博的紀錄總是拖了又拖遲遲不肯動筆的原因。江郎有才盡的一天,更何況,我連"才"都沒有,只有"憨膽"啊!!

以下這篇紀錄,是在完成了榮森校長的訪談紀錄後,有老老實實的拿出訪談的錄音檔逐步記錄下重點的。還有部分仍待小修的地方,有時是不懂老師的語義,有時是手拙,真不該如何下筆形容,更多的是訪談題目設計的不夠好,訪問時也不夠犀利,不能捉住重點或有趣味的點不斷挖寶啦!這些敏感度真的都是經驗的累積,而我們,還是太嫩了。

 

 

劉志欣老師訪談紀錄

日期:102/10/5

地點:靜修國小校長室森園

人物:503網博小組

訪談紀錄:林香廷

相約秋分曬墨

   收到這份磺溪九怪「 秋分曬墨」書畫展邀請卡時,心情是激動的。我們真的準備好了踏出校園與大師面對面了嗎?我們真的有能力可以去訪談了嗎?參與網博的比賽,就是要透過網頁的製作,將在地人事物闡述夢想與身體力行的實踐故事傳遞出去,這個過程追夢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築夢的過程,不是嗎?夢幻的旅程在前方招手,我們真的要開始了!!

來看秋分曬墨

   十月六日星期六上午十點,靜修503的學生們缺席了補習、安親班的課程,卻出席了人生中第一場藝文活動的開幕式~~「磺溪九怪,秋分曬墨小品展」。我們帶著資料夾,那裡面有書藝二三事的調查問卷,也有回贈填寫問卷者的手工小卡,還有老師精心設計的秋分曬墨小品展欣賞學習單,以及雀躍中夾著擔憂的心情,來到員林鎮的生活美學館進行我們太多的第一次體驗活動,靜靜站立在門口的歡迎海報,彷彿也在為我們加油打氣。

   這生活美學館位在員林鎮圖書館地下一樓,位置並不算明顯,但一轉下樓梯,即看見美麗的花籃矗立兩旁,淡雅的百合花在悠揚的國樂聲中飄香,從門口望去,長方型的展覽場四周,已吊掛著或大或小約四十多幅作品,而參與的貴賓如織,有的低聲交談,有的凝望作品,展覽場中將近百人的座位區卻快座無虛席,老師趕緊安排學生依序就座,準備參加開幕活動。

   這次秋分曬墨的書畫展作品以行草為主、甲骨、篆隸為主,各具特色,內容以臺灣詩詞為引線,串連古今勵志詩詞佳句,讓觀眾在欣賞書法藝術中,激勵出自身內在藝術涵養。而所謂書法小品是指篇幅較小畫面集中,裝裱較現代感,適宜一般居室、書房懸掛。書法家在創作書法小品時會較從容隨性,不像全開以上大作品要全力以赴,小品可在較易揮灑的範圍內,輕鬆如寫書信般,將心情的感受,流暢的表現出來。

   在聆聽了莊宏亮會長的導覽後,我們才懂得如何欣賞張倍源老師的「大霸尖山」穩重含蓄的楷體表現的就是沉穩的大山,草書則是變幻迅捷的飛雲飄過山頭;看到黃榮森校長的「春雨」,我們也彷彿化作那欣欣向榮的小草,仰頭迎接著如水花般的綿綿細雨;在莊宏亮會長的「莫忘先賢開拓勇」作品中,看到勇士們正拿著彎刀、鋤頭,大無畏的跨海而來開鑿的勤奮精神。

   哇!!原來書法真的不只是工工整整的寫寫字而已。莊連棚老師的好問則裕、許進發老師的自在、劉志欣老師的學北魁…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時節,在這些奔放瀟灑的筆墨裡,躲藏的是老師們的人生體悟與關懷啊!  

書藝調查暖身

   為了了解彰化縣的學生及一般民眾對磺溪九怪的認識程度以及本身對書法藝術的認識,我們設計了一份「書藝二三事」的問卷調查,今日適逢磺溪九怪的小品展,我們當然要來現場欣賞,也能利用此時進行問卷調查。我們為了感謝大家幫我們填寫問卷,花了很多個星期二的彈性課程,商請若慈媽媽、芯伃媽媽來幫忙指導製作了書法手工小卡。在熱鬧的開幕式及磺溪九怪老師們精彩的作品導覽後,學生們兩兩一組,你拿問卷我拿卡片,恭敬的走向陌生的遊客,有禮的問好、說明後即遞上筆請大家填寫問卷。透過問卷,我們了解了…。

   當大家收到我們的卡片時,都稱讚卡片做的很精緻,哈哈~~我想,那好多好多個沒有午休沒有下課的手工DIY時間是值得的。最重要的是,透過訓練,我們克服了與陌生人說話的恐懼,順利的完成今天老師交待的任務了。

「畫」說劉志欣老師

   經過充實的開幕式活動及問卷調查後,我們一刻都沒有休息,就整隊帶回靜修國小為下午劉志新老師的訪談預備。正午,學校格外安靜在等候劉老師的到來時,若慈媽媽帶著我們忙裡偷閒先去觀賞了一下滿樹的青斑蝶,若慈媽媽提到今年的蝶況特別好,還專業的告訴我們以色斑來辨識雄雌的方法,印證了落花水面皆文章,萬事萬物都是學問啊!

   榮森校長來了,還帶領著一位天庭飽滿、耳大臉方,卻慈眉善目,帶著無框的眼鏡,臉頰上的酒窩清晰可見,雖年過四十卻不見有飛白的頭髮,說話速度緩緩的,不時會停下來問問孩子們聽懂了嗎?是的,他就是我們今日訪談的男主角~~劉志欣老師。

從未放下的一隻筆

   劉老師他是彰化縣社頭人,【家庭狀況】,小學階段沒有學過任何才藝,當老師指派他去參加書法比賽,自己對書法寫字有興趣,但是基礎不好,且苦無工具可練習,後來老師送了一隻毛筆給他,開啟了他與書法的緣分。有一回在育英國小比賽,現場寫的作品獲得佳作,當下就十分的高興,也因為老師的看重,從此,這支握在手中的筆再也不曾放下過。

   他小的時候,是物質缺乏的年代,【上學要把布鞋掛在脖子上,衣服破了縫滿補丁,一件藍色外套要從大哥穿到小弟,再從一年級穿到六年級。上廁所沒有衛生紙,寫功課沒有原子筆,他的狀況與歐陽修以蘆為筆,以沙地為紙相去不遠,】國中階段由於課業較繁重,沒有時間在接觸書法,但住家附近有一間媽祖廟,閒暇時他經常走到廟裡,用手撫摸柱子上的對聯,就著雕刻的字體,一筆一畫一撇一挑,細細琢磨不敢馬虎,卻不知這年少時的小小種子,在師專時漸漸發芽成熟。

遇見啟蒙恩師~程戴樂

   在過去貧脊的年代,貧窮人家的孩子要翻身,靠的是讀書,要打破階級複製靠的是教育,因此,他決定投入教育的行列,帶領更多孩子脫離貧困。就讀師專時選讀美勞組,學長找他加入書法社團,從此五年師專生涯都在書法藝術大海中摸索。

   師專指導教師程戴樂老師學養豐富,專精水墨、書法及篆刻,曾獲得全國美展第一名等無數大獎,他對程老師有滿滿的欽佩,不僅在理論、實務、技能上均非常通曉,他很喜歡拿作品給老師批改,…老師總是不藏私,給予最多最詳盡的指導,獲益良多的他,四年級開始跟程老師學習篆刻。而程老師因醉心於藝術創作及教學,沒有組成家庭,總是把他們這些半大不小的學生們當作弟妹、當做孩子般鼓勵、叮嚀。畢業後,直到現在,他總是不定時的回去探望老師,跟老師說說話、分享最近的創作心情。對志欣老師他而言,程老師是他的經師、人師更是他生命中的良師與恩師。

浴室裡的第二名

   夜深人靜時,大家都已熄燈就寢後,他跟著學長跑到浴室裡,挪一張小小的桌子,就著昏黃的燈光,每天練習寫字一個半小時,互相搓礳精進的過去,是令人難忘的經驗。而學習書法是一個快樂的過程,自於遲遲寫不出自我滿意的作品那種懊悔及不甘心,是最痛苦的難關。在遭遇挫折時,有老師們如天降甘霖般的提點、指導,還有同好學長們的打氣、砥礪,這些沉浸在”黑寶”與九宮格的學子們,雖關關難過卻也關關過。師專【年級】參加大專組學生美展比賽,即得到第二名的肯定,也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從此,再也不想放下國小教師送的那隻筆。

鑽研篆刻成高手

   透過參與比賽能更知曉自己的位子,強中自有強中手,彼此觀摩、砥礪中學習更多,比賽得到獎項時,是對自己實力的肯定,獲獎就是勉勵自己更精進的開始。師專畢業後,他分發到桃園縣服務,當時星期六還要上課,每星期日即到台北拜江育明為師,持續學習了十幾年,不曾中斷。

   後來,他又到台藝大修讀碩士課程,專研書法藝術以及篆刻。學習書法時,不曾偏廢篆隸草行楷任一字體,今日小品展覽中三件作品分別以漢簡”、篆書、以及行草來表現。但,其實他偏愛以篆書字體來表現,也因為啟蒙老師對篆刻的有深入研究,啟發了他對篆刻的無比興趣。經過多年的專研,他在篆刻的比賽,也榮獲【等大獎】。

   篆刻需要的器具較多,相對的危險性、失敗率較高,故鑽研的人較少。他說:篆刻需要深厚的書法基礎,不僅要注意筆法、刀法,也和書法一樣要佈局,才能讓整個畫面協調。也就是說,鈐印具畫龍點睛的效果,好的落款鈐印能充實書法作品的畫面、左右平衡、提高藝術美感。通常他會選擇大陸產的壽山石來雕刻,在雕刻前,他必須先佈文後,再將文字左右相反的書寫於石頭上,拿著篆刻刀一筆一畫慢慢刻,一個小的印章他只需兩三個小時即可刻好,一個大的鈐印則需用掉一兩天的時間。

   篆刻用刀、書法用毛筆,感覺是一鋼一柔截然不同的藝術表現。,雕刻分成陽刻與陰刻,簡單說,陽刻就是把字留下來,也就是陽文或朱文;陰刻就是把線條挖下去,也就是陰文或白文,通常因用途不同選擇不同的刻法。他精通書法,更擅於製作各式引首章、壓腳章、姓名章…等,他的閒暇時間,不是在寫書法,就是在刻鈐印。「沒辦法,想要相得益彰,就得有好字加上好章。」他笑笑的這樣說著。

書藝行銷社區特產

   劉老師他任教於南投的初鹿國小,這是一個以茶鄉聞名的小聚落,學生人數雖然不多,社區內卻處處是濃濃的茶鄉文化氛圍。課餘,他到鹿谷社區大學教授書法課,他說「那是一種很開心的教學與學習經驗」,看著這純樸的鄉民們,用長久日曬而略顯褐色或滿佈皺紋的手戰戰兢兢的握著筆,用心的寫著字,恭敬的等候老師批改指導,他除了佩服感嘆外,更督促自己要竭盡所能的指導他們學習書法。

   教學相長中,他也從這些鄉民的身上學習到更多當地的茶鄉文化特色。結合書道及茶道,當鄉民自己勤練的書法字成為茶葉包裝禮盒上的mark時,這不只傳承了書法文化之美,更行銷鹿谷茶鄉的特產也深耕了這偏鄉的文化認同

千江有水千江月

   老師很喜歡四世因果錄中的一句偈語:「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意思是:有江有水,有水就有月,天地相容,有情乃生萬物。也可以用月亮來比喻佛祖,只要我們依法修行,與佛同在,常保晴朗如天空的心,就不會有黑暗。因此,在一次【的機緣下】他寫下了「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幅對聯。他感念有情天地滋生萬物,他才能在南投初鄉遇見那麼多認真過日子的鄉民以及學生,他感念佛祖慈悲保佑,他才能在書法領域中體悟人生的真諦及價值。而這幅目前就掛在自家客廳裡的對聯,畫面安排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墨韻變化自然,是截至目前為止在內容、語意及意境上,都能令他滿意的作品,也是他對初鄉濃濃的感恩之情。

與磺溪九怪之緣

   當初是因為學長姐的邀請進入書法社團,後來會加入磺溪九怪社團也是因為劉家華學長的推薦,學長劉家驊與他同樣師承江育民老師,書藝基礎功夫雄厚,五體均擅長,作品充分表達個人理念,但為人謙虛,桃李滿天下。他們透過定期的書會和展覽,以書會友提升自我實力,也希望能透過書會來提升社區文化水準。

   目前,已參與磺溪九怪至少六次的展覽,其中,去年在【縣】文化中心展演的那次最盛大,大夥除了在紙張上書寫創作外,還嘗試以壓克力原料書寫在T-shirt上,還在長條的布幔上創作,並當作裝置藝術來呈現。這次展演,還匯集了大家的作品,所費不貲的出版了一本書冊「怪咖搞怪」,真的是很特別的一次參展經驗。

   磺溪九怪除了定期舉辦作品展之外,也積極投入社區的藝術營造,曾在員林高中、社頭國中、社區文化中心等書寫書藝作品,也參與春聯揮毫的義賣活動。

御書數游於藝

   針對國小階段推行書法教育這個問題,他絕對贊成,也認為有其必要性,但是,他認為,書法師資不足會是推動的第一個難題,而身處教育現場的她,很清楚目前課程時數的壓縮會是第二個難題,國小三年級以後小肌肉的控制能力穩定了,就是學習的最佳時機,但是在教導時應以習寫大字帖為主,因其握筆與硬筆不同,故初學者較易產生挫折,個人的持續力會是第三個挑戰的難題。

   孔子在《論語‧述而篇》提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也就是,為了不使藝術生命枯竭,應保有一顆人文關懷的心與不踰矩的道德觀。書法篆刻對劉志欣老師而言,就是提供了一種藝術表現的平台,發揮自我專長的機會,期許自己能將傳統藝術發揚光大,更能創造出書法藝術的時代性意義。遊於藝,創作,就是一種自我心靈的釋放,一種更簡單與更美好的生命追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香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